绿帽社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绿帽社 > 新闻动态

第一临床学院主编的4部教材获评第三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时间:2025-10-11 14:05:19   浏览量:

近日,山东省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获评名单,我院主编的4部教材获此佳誉——包括妇产科学术带头人孔北华主编的《妇产科学(第10版)》、院长陈玉国主编的《急诊医学(第3版)》、副院长程玉峰与肿瘤放疗科主任王建波主编的《人工智能与肿瘤》、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李新钢主编的《外科学-神经外科分册(第2版)》。我院获奖教材排序全部位列全省前15%,且其中排序最前的《妇产科学(第10版)》获山东省教育厅推荐,现已继续参与角逐第二届国家级教材建设奖。

此四部教材前期在山东大学校内竞争中脱颖而出,均斩获山东大学优秀教材奖,并在校内排序中皆居于前三分之一,继而获得省推资格并历经两个月的省级层面角逐,全部获奖。这份“大满贯”式的佳绩,不仅是对教材本身科学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高度认可,更是绿帽社 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战略、深耕教学改革的硕果体现。

《妇产科学(第10版)》在总结人卫社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再版修订时注重传承“干细胞”教材优势特色,全面反映新时期深化医教协同教学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核心思想,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医学精品教材。为此,第十轮《妇产科学(第10版)》教材的修订,以全球医学教育和国家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合格执业医师为目标,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与“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教材编写原则,在传承《妇产科学》第1-9版特色和风格基础上,实现妇产科学教材现代化。《妇产科学(第10版)》共分为37章,内容编排根据妇产科学亚专科分类,按照产科学、妇科学、生育规划、妇女保健、性医学的顺序排列,此次再版修订为纸数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可通过纸质教材各章节所附的二维码识别获取数字资源学习内容。《妇产科学(第10版)》供全国高等学校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临床学习阶段使用,参编院校涵盖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军队院校共计39所,秉持建设一流医学核心教材的初心,大幅扩宽了教材的适用性。

《急诊医学(第3版)》以“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十六字方针与“先救命后辨病”等急诊医学临床思维特点为指导思想,以“症状学—各系统急症—综合重症—检查和技术”循序渐进的编写体系为特色,涵盖了急诊医学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热点和临床常见问题。一方面,本教材体现了急诊医学与各临床专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借鉴融合,另一方面,又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有着根本的区别,着重针对急诊医学“以症状就诊,病因不明,病情危急,急需迅速救治”的临床工作特征,突出了急危重症的早期病情评估、危险分层与急诊救治。教材首先介绍了急诊医学绪论、院前急救、急诊常见症状的病情评估及分层救治、心肺脑复苏等基础内容;之后着重阐述了各系统急症、急性脏器损伤及衰竭等常见急症,并将急诊危重症监测及管理独立成章;同时介绍了急性内环境紊乱、急性创伤、急性中毒、理化因素损伤等内容;随后对常见妇产科急症、皮肤科急症和眼耳鼻喉头颈外科急症等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纳入了急诊医学常用的检查与抢救技术。《急诊医学(第3版)》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转型,将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了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配套数字教学资源的融媒体教材建设形式,是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急诊医学(第3版)》慕课的配套教材,希望借此教材的出版,高效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助力培养大批“呼之即应、召之即来、来者能战、战则必胜”的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为建立涵盖院前院内一体化、无缝隙的大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强力赋能。

《人工智能与肿瘤》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首先,该教材突出人工智能对肿瘤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注重医工交叉知识点阐述,是该教材区别于其他肿瘤学教材的关键特色。肿瘤学发展至今,面临着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等诸多挑战,而人工智能及医工交叉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教材深入剖析了肿瘤学与计算机科学、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工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在肿瘤诊断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海量医学影像中识别肿瘤特征,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在肿瘤治疗方案制定上,阐述机器学习算法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数据、临床特征等多源信息,为患者量身定制更优化的放疗方案,并实现人工智能勾画治疗靶区,大大提升治疗效果与安全性。通过上述内容,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人工智能不再是孤立于医学之外的技术,而是推动肿瘤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次,以案例串联章节并践行 CBL教学模式也是《人工智能与肿瘤》突出亮点,其每一章节都精心引入真实且生动的肿瘤病例,并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此案例,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诊疗,这种模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该教材通过案例式教学模式革新学习体验,以深度医工交叉内容拓展肿瘤学知识边界,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肿瘤诊疗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肿瘤学教材领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外科学-神经外科分册(第2版)》在专业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面,教材紧密贴合国家卫健委最新颁布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文件精神,遵循其总则与细则,运用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全面且精准地阐述神经外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在内容选取上,教材编者团队广泛参考国内外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理论与技能,充分展示神经外科学专业发展的新技术与新成果,如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微创手术技术等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为未来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筑牢根基。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上,教材创新性地体现 PBL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协作、共同探讨,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高效快速地掌握神经外科复杂知识内容。教材坚持 “三个对接” 原则,强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 “三个转化”,强化临床实践的 “三个临床”,致力于提升学生的 “三种能力”,培养 “三种素质”,以实现 “三医目标”,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对高校培养综合性医学人才的要求。此外,教材在结构安排上也别具匠心,内容详实、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逻辑性强,每种神经外科疾病的讲述均结合实际病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内容易懂且富有吸引力。教材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和详细的病例剖析,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神经外科复杂知识内容的快速掌握。

绿帽社 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坚持传承经典、开拓创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鼓励跨学科交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教融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积极回应信息时代对高等学校多样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持续推进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在铸就教育强国之路的新征程上,聚力谱写齐鲁教育新华章。

【作者:沙清泉; 单位:第一临床学院教育处; 教育处文字编辑:沙清泉】

单位排行 根据9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医务处 16
2 党委宣传统战部 15
3 护理部 13
4 学生工作处 10
5 人事处 7
6 医师培训处 7
7 普通外科 6
8 心外科 6
9 神经外科 6
10 急诊科 6
11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5
12 神经内科 5
13 心血管内科 5
14 保健科(老年医学科) 5
15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4
16 小儿内科 4
17 耳鼻咽喉科 4
18 党委办公室 3
19 工会 3
20 教育处 3
21 感染性疾病科 3
22 小儿外科 3
23 泌尿外科 3
24 妇产科 3
25 血液科 3
26 健康管理中心 3